11月6日下午,机电工程学院在正心楼J708会议室成功举办了新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本次培训特邀恩莉教授担任主讲,以“新时期新工科建设与创新”为主题,结合其丰富的教学实践与学术积淀,为青年教师带来了一场关于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深度启迪。
恩莉教授首先从教学的核心目标切入,提出了三个维度的根本性思考:目标升维:从“知识传递”到“思维与心智”的培育。她强调,教学的重心不应止于传授既定结论,而在于揭示知识产生的过程、背后的逻辑及其前沿争议,引导学生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从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与提出真问题的能力。角色转变:从“讲台上的圣人”到“身边的向导”。教师的核心职责在于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创设真实或模拟的学习情境,并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提供适时、精准的“支架式”指导,以此激发其内在潜能。评价革新:从“区分优劣的尺子”到“促进成长的养分”。她主张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协作与社会责任感等纳入考量,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展现个性,而非囿于对“标准答案”的追求。
面对新时期的挑战与机遇,恩莉教授进一步阐述了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筑牢坚实的学科根基:在强调“宽基础”的同时,必须确保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拥有扎实且前沿的核心知识体系,这是创新与融合的立足之本。培养自主终身学习能力:在知识半衰期急剧缩短的时代,培养学生“如何学习”的元能力,使其具备持续更新知识体系的意愿与方法,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核心。涵养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人才既要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又要具备国际理解力与竞争力,能够自信地参与全球治理与合作。塑造高度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未来工程师必须能够主动拥抱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与职业规划,以适应不断涌现的新角色、新环境与新挑战。
基于以上理念与需求,恩莉教授为在座青年教师提出了五点切实可行的创新建议:理念先行:坚定确立“以学生发展与学习成效为中心”的核心教学原则。课程重构:着力建设“交叉融合、反映前沿动态”的课程内容体系。方法革新:积极推广“主动、探究、协作”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模式。评价改革:系统构建“多元化、过程性、发展性”的教学评价体系。师资赋能:全力打造“懂教学、善引导、乐创新”的卓越教师队伍。
本次培训不仅为新入职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清晰的理论指引与全新的路径选择,更彰显了学院对青年教师成长的高度重视。通过系统化、精准化的培训,机电工程学院旨在持续推动教师队伍在教育理念、知识结构与教学方法上的全面升级,从而将“跨界融合、创新引领”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未来,学院将推出更多主题的系列讲座,构筑教师发展坚实平台,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