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下午,2025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答辩会在知行楼702如期举行。本次答辩由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教研室主任马伟民教授主讲,经专家组严格评审,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因定位清晰、架构科学且贴合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顺利通过论证,为专业后续开展2025级新生培养工作明确了核心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
答辩汇报环节,马伟民教授以新能源企业实地需求调研结果为核心依据,结合专业“培养新能源领域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定位与目标,系统阐述了方案中课程体系的构建逻辑与特色。他指出,方案在课程设置上聚焦“理论筑基+实践赋能”双驱动:一方面加大材料科学基础、新能源器件原理等核心课程比重,确保学生筑牢专业理论根基;另一方面新增储能技术前沿、锂离子电池制造工艺等实践类选修模块,紧密跟进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同时明确学分分配标准与实践教学具体安排,全方位保障培养过程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充分体现了专业对接产业需求的育人导向。
听取汇报后,专家组围绕方案的产业适配性、课程衔接合理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三大核心维度展开深入研讨与提问。专家组一致认为,该培养方案深度契合国家新能源产业战略需求,培养目标精准明确,课程设置既兼顾理论深度又突出实践应用,能够有效培育具备扎实专业能力与行业适配力的复合型人才,且与学校“163N”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高度契合,同意方案通过论证;同时建议后续可进一步探索新能源与材料器件融合的跨学科课程,优化各学期课程接续的占比均衡性,推动方案持续完善。会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教研室将根据专家建议对方案进行微调优化,确保方案落地后能为2025级新生提供科学系统的培养指引,助力学校为新能源产业输送更多高质量专业人才,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答辩现场